幼稚園舉辦爸爸聚會

想討論與孩子相處與成長的概念

第一次聚會利用探討五大回憶

來試著了解孩子成長的種種過程變化

什麼是五大回憶呢?

大家可以嘗試回憶看看:

 

1.你這輩子最早最早有印象的記憶是什麼?

2.國小時期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

3.國中時期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

4.高中時期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

5.20歲之後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

想好了嗎?

通常第一個記憶是一個純粹的畫面或事件

不帶有情感或喜惡等情緒上的感受

感覺是在看ㄧ齣跟自己無關的影片般

但這個記憶又感覺對自己有相當深刻的影響

就是一種純然無雜念的記憶

 

我們直接跳到第三個國中時期的記憶

會發現這段時期的記憶會帶有豐富的情感在其中

除了事件本身之外還帶有喜怒哀樂的情緒

就是畫面+感情

 

回到第二個國小的記憶

這段記憶的特性就是介於前述兩種記憶之間

雖然是片段的影像與畫面

但是開是帶有一點點情緒上的感受在其中

但是並不明顯

 

而高中時期的記憶除了影像與情緒之外

又增加了道德、集體的思維的思考在其中

開始有了想法、看法與道德觀的批判等等

 

最後在20歲之後的記憶中

最特別的就是開始出現一個目標想要去完成

除了前述所提到的影像、情感、思考之外

還多了對於未來的想法與預期

試著去構築自己未來的理想

這也是我們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成長的目標吧?

 


分享這些的用意在於

試著去回憶自己長大的過程

並非只有身體從小變大一般簡單的大小上的成長

還包含了一些看不見的內在世界也是跟著成長茁壯

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

身體與心靈是同步成長的

在適當的時期給予適當的滋養與教養態度

才不會發生給予錯誤的教導與不正確的期待

 

比如說還在幼稚園階段的孩子

此時若太過嚴肅的教育所謂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而不試著引導把發展放在肢體對於這個世界的接觸

反而會過早開啟孩子尚未成熟的心靈

養成老練而穩重的幼兒其實是很不好的

這並不是要家長放任孩子為非作歹

而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非善惡本來就不太能夠去區分

純粹的說教或體罰並不能讓孩子理解你要表達的意義

反而用一些更行動上的做為讓孩子去理解會更有效果

道德觀與價值觀的理解與批判應該留到國高中時期

再去探討與深化會比較有效果

 

舉個例子好了

當還沒上小學的孩子打了同年齡的同伴一下

其實孩子並不知道這個動作是好還是壞

可能純粹只是口角或行為上的自然反擊而已

倘若此時用道德勸說或是高聲責備甚至給予體罰

其實孩子只是懼怕你的「行為」而非知道自己做錯了

之後再犯的機會還是很高

 

若此時能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明確分辨是非

然後用比較具體的畫面或行動給予正面的教導

比如「對方被你打的部位紅紅的會很痛」

而不是說什麼打人會被警察捉走等等太難懂的說詞

甚至說你怎麼可以打人這樣是不對的怎麼可以這麼壞等等

然後責罵體罰等等手段出籠... ...

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

 

每個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都不同

需要給予不同的關愛與滋養

我們可以試著以過去自身成長的回憶中

喚起每個階段該給孩子什麼樣子的教養方式

相信對雙方都能有更多良性的互動產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mal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