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這一篇大略介紹了華德 福教育與人智學的理念~
現在繼續整理最後幾次上課的內容~
之前強調身為一個人的組成為何?
就是來自於大地(礦物)的物質體~
賦予生命會呼吸會吸收養分的生命體(乙太體)~
再來是有感官情緒慾望混 雜的感知體(心魂或星芒體)~
最後是具有思想、情感、意志的自我體(靈魂)~
以上四位一體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而在之前提到的人的意識發展階段~
下面有更仔細的敘述~
0~ 7歲:意志的階段:擁有無窮的幻想力;需要意志力來學習戰力與說話等能力
7~14歲:情感的階段:充滿了想像力與創意的階段;開始注重同儕關係
14~21歲:思想的階段:重視邏輯思考;主要的讀書階段
21~28歲:思想的階段:主要的讀書與學習階段
28~35歲:情感的階段:開始注重婚姻;35前會有結婚壓力,若過了就會放棄
35~42歲:意志的階段:工作成就的尖峰期
42~49歲:意志的階段:工作成就的尖峰期
49~56歲:情感的階段:想要回歸家庭陪陪老婆小孩,若得不到就會外遇與離婚
56~63歲:思想的階段:一生經驗的傳承
63~70歲:思想的階段:一生經驗的傳承
其中年歲中有相同的階段~
則其前後會交互影響~
比如0~7歲沒有建立良好的意志~
則對應到同樣需要意志的35~42歲時就容易出現中年失業危機~
或是7~14歲沒有建立完整的情感~
則對應到28~35歲的情感也會走的不順遂~
簡單的說過去發生的事情之後也會跑出來影響~
而且要找到對的階段去找尋問題並加以解決~
人智學除了討論上述的發展論~
另一個更重要的議題就是身心靈的探討~
身代表客觀的精準的不會變的事實~
心代表主觀的直覺的感受的看法~
靈則是屏除主客觀的第三條道路~
這部分我也不太懂~
主要是要找出人、事、物的背後真正意義~
然後融合主客觀去探討~
不要看到表面的意向就去解釋~
也不要隨著內心直覺的感受去反應~
其實這部分主要是希望~
說話的人能精準表達自己的意涵~
聽的人能聽出真正的意義~
總而言之面對世界有很多條路~
並非全然的主觀與客觀去看待~
之後的課堂上有補充到~
要先區分身(客觀)與心(主觀)的看法~
然後再融合這兩者去看到事情背後真正的意涵~
或是要提供給自己學習什麼能力~
相互混合思考之後所轉化出來的結論~
就是所謂偏向靈(更高層的高我所下)的結論~
華德福的教育其實著重在心的部分~
因為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連結身與靈~
身是實體的實際的物質的~
靈是高我的內在的自我的~
心的好壞就決定這兩者連結的效果~
心包含了兩種感覺與三種能力~
其中三種能力就是之前常常提到的思想、情感與意志~
而兩種感覺則是指融合感(同感)與離稀感(異感)~
融合感是指投入與融入的~
是帶有熱情與認同的行動~
而離稀感是指客觀的旁觀的置身事外的~
有點異於旁人的觀點並帶有冷靜思考的感覺~
而融合感對應到四肢之於行動力~
離稀感對應到頭腦之於思考力~
這兩種感覺都很重要~
太偏於融合感就比較容易展現渴望~
太偏於離稀感就比較出現排斥的態度~
而這兩感就需要三個能力來互相平衡~
三種能力其中有缺乏就會讓兩種感覺失衡~
而三種力量也分別對應到三大敵人~
意志力的敵人是恐懼~讓人無法行動~
情感力的敵人是憎恨~讓人限制自己接受與付出情感~
思想力的敵人是質疑~讓人不能接納各種思想一開始就排斥~
這三大敵人亦可用來檢視三大力量的好壞~
反過來說若能控制並改善這三大敵人~
就可以將三種力量適當的發揮與平衡~
最後一堂課就牽扯到類似輪迴的概念~
還好本身對於佛教的思想有些接觸~
所以聽起來還蠻能理解的~
只是神奇的是發展這個架構的卻是個德國人~
能夠提出幾乎類似佛教理論的理念~
想想也真是夠神奇的~
先從死亡談起~
人死亡後會先離開物質體剩下乙太體星芒體與自我體~
在乙太體消失前會出現人生過程的倒敘~
類似影片倒帶看的感覺~
等乙太體消失後就剩下星芒體與自我體~
麻煩的是在星芒體的過程中會經歷不斷的粹煉~
簡單的說就是生前無法滿足的慾望與刺激會重複出現~
自殺的人其情感就會停留在那最痛苦的一瞬間~
就變成無限循環的重複自殺經歷~
聽起來很恐怖吧~
那怎麼脫離這個回圈呢?
就有待自我體的甦醒~
直到覺得其實不用那麼悲觀的去自殺~
這個循環才有機會被打破~
那一般人會經歷什麼呢?
就是慾望等沒有滿足時就會在這裡去不斷重複~
直到你自己想通為止~
這些慾望包括物質的也包括心理的~
比如生前嗜吃雞腿大餐的~
在這個階段就會不斷重複去吃雞腿直到想通~
比如生前厭惡某個人的~
也是在這個階段永遠持續處於厭惡的心理~
直到想通去原諒這個人~
其實在到了這個階段之前也有機會反省想通的~
就是在乙太體的倒敘人生時就可以體悟到~
其實人生中有些事情根本不用那麼計較~
那到了星芒體時就會比較不會去經歷這些過程~
等到度過了星芒體的粹煉之後~
就剩下最單純最原始的永恆存在體~
就是靈魂就是自我~
然後回歸到靈性世界~
而這個永恆存在體還是會留存在生前由意志所習得的能力~
此時的自我就會開始進行生命的計畫~
並拜訪各個行星(這有點玄)~
最後會在天使(你也可以說是自己的守護神)的引導下~
去尋找最適合完成自己使命的父母~
然後出生開始經歷下一個階段~
以上論點似乎很玄但是其實不托佛教的理論~
比如佛教也點出這個宇宙不只有我們這個地球而已~
每次投胎也不一定真的出生在這個地球~
搞不好我們曾經是火星人!?哈哈~~
其實先不看輪迴這個觀點~
課程中還提到一個有趣的地方~
就是所謂的天使會在適當的時機提醒你對於自己生命計畫的了解~
以免你忘記最初投胎來這個世界的用意~
且強度會逐漸因為你年紀的關係而微弱化~
最早也最強烈的時間是在零歲~
可惜這個時候你我都無法言語所以即使知道也不太能記住~
不過直覺的反應會很容易顯示~
通常傳統的習俗中所謂的抓週就是類似的用意~
之後會突然體認到內心的呼喚~
就是在18歲左右了~
在這個年紀也會突然覺悟自己的人生目標~
大家可以想一想那個時候是否有這種感受?
接下來的年歲是在37與56歲~
可惜自己也沒經歷到那個階段所以無從得知~
可是回想起來也真的發現在18歲竟然有個神奇的想法~
而且也真正去執行也完成了直到現在都還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這點就當做個人隱私保密吧~哈哈~
其實人智學的重點是要大家了解自己的天賦~
以及其天賦所帶來的生命計畫與使命~
天賦的來源是上輩子甚至更早之前累積下來的能力~
用來完成這一生你自己訂定的目標~
這部分有個相關的提外話~
每個人出生都有其使命~
其實也包括那些一生下來就不太健全的折翼天使們~
都是要提點我們現在的世界有什麼缺失~
最早有缺陷的孩子們大多是小兒麻痺等腦部問題~
導致身體出現行動的障礙~
這是要提醒大家小時後身體照顧的重要性~
後來比較多的問題是自閉症兒童~
這點是要提醒大家逐漸分化弱化的人際關係逐漸疏離~
現在最多的就是過動兒了~
表示在警告現在的社會太過快速壓力過大等現象~
最後一堂課提出六項功課讓大家回去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思考、思想的練習~
每日選一件物品~單純的思考物品的起源~
第二個練習是意志力的練習~
每日做個意志力但無目的的決定~
第三個練習是情感的練習~
學習控制情感~了解自己為何生氣為何快樂~
第四個練習是正面(向)思考的練習~
遇到再負面的事情~仍然嘗試去看正面光明的一面~
第五個練習是開放不批判的練習~
對於自己很了解的事情~試著不去否定而去理解與接受~
第六個練習就是綜合上述五個練習的結果~然後施行於實際的生活中~
人智學的修行中~
腦中的思維是清楚的~
並不是純粹靈性的修行~
畢竟人智學重視身、心、靈的結合~
其實人智學就是在探討所謂的身心靈~
身在物質世界(低我)~靈在靈性世界(高我)~
心則是連結這兩者的現實~
而心包含三大力量~
這三大力量的強弱影響到兩種感覺~
離稀感強則會把人心偏向靈性世界~
融入感強則會把人心偏向物質世界~
所以養成一個健全的心是華德福教育的最高宗旨~
而培養一個健全的心志就是要養成健全的三大力量~
這三大力量的養成是有不同的年紀與順序~
所以華德福的養成教育就是針對這些順序來規劃~
也就是說唯有按照順序與時程來逐步養成這些身為人的心~
才能夠培育出健全的完整的一個人的整體~
也才能夠確實的面對未來不同階段的歷練~
且三大能力缺一不可~亦不可偏廢~
以上短短幾句話大略初步描述所謂人智學與華德福教育體系~
看似簡單看似很玄看似規律~
但是卻包含了許多我們現在的世界無法理解的現象~
有著許多合理的解釋與治療改善找尋原因的方法~
也值得大家去探討去思考~